1 ) 一紅一白、一玉一雕、三電四曲八旦
there is a famous writer said"in the modern Guangdong,the best culture thing is:
one red(a Cantonese opera actress);
one white< the White willow door>;
one jade(an actress);
one sculpture<the brave men>;
three movies<Yamaha fish gear>,<Sun-Yat-sen>,<Deng Xiaoping>;
four songs<Entering a New Era>,<the story of Spring>,<the bend moon>,<the wave still as past>;
eight TV shows<the out-of-town sister>,<business circles>,<public relations lady>,<fall in love with the Pearl River>,<hero won't regret>,<the peaceful time>,<How the steel was tenpered>,<the Shenzhen people>.
2 ) 80年代初的廣州風情畫
有幸在今年的廣府廟會大屏幕露天欣賞,雖然飄著細雨冷風,還有街燈的反光,依然看得入迷。沒有機會見識改革開放初的廣州,在這部電影里還可以見一面,一幅活生生的時代風情畫。當時的廣州電影還沒受香港影響,原聲就是普通話,保留了不少粵語背景音,《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康師奶黃錦裳也有份參演。當年的電影現在看來,是根本沒有辦法想象的用心制作,無論是攝影還是配樂,純手工的精品。
3 ) 標志著中國經濟發展劃時代的電影
8/10,這個評分不是因為電影本身而是影片超出電影的劃時代意義。這部正式宣告民營經濟來了,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另一個時代的開始,中國經濟的分水嶺?!短鹈鄣氖聵I》到《雅馬哈魚檔》中國人沉寂在對新生活美好向往時期結束了,此后的數年人們在對社會新生階層個體戶的嫉妒和嫌棄最終在80年代末爆發了。
4 ) 沒能成為羊城的《清明上河圖》
童年時看過連環畫,但內容一點也不記得了。那時候還有一類似的連環畫《阿混新傳》(原來這也是珠影出品,導演是《七十二家房客》的王為一)。
女主的紅鞋子走在西關特色的青石板路,確是動人風景,如果是高跟鞋連衣裙的女孩就更加迷人了,因為高跟鞋會在石板上發出清脆的響聲。
配樂很講究,很粵味。
夾BAND(搞樂隊),那時候很流行,就是鬧著玩。我記得童年時候(80年代末)鄉下的幾個大哥哥也在一起玩音樂,有吉他、二胡、笛子等,他們會唱徐小鳳、譚詠麟、呂方、張學友、羅文,如《每一步》、《登高》、《朋友》、《遙遠的她》等等。
音樂茶座這個,童年在鄉下的人表示沒見識過,后來都被酒吧和卡拉OK取代了。又過了很多年,在動畫公司,有兩位音樂音效(都是兼職夜晚在酒吧演唱),幾年后,有一位在小鎮青年間走紅,他是歡子,再過幾年,輪到另一位因為網絡神曲《社會搖》及《海草》走紅,他是蕭全。
電影最珍貴的是給那個時代的廣州留下了很多鮮活的畫面。劇情和人物都不太重要了。唯一遺憾的是它的故事還是太弱了,也沒有像《七十二家房客》那樣富有喜劇元素,使它無法覆蓋大眾。
本片曾經在香港上映,票房20多萬,位列年度第260名(1985年上映電影300多部)。
5 ) 雞同鴨講
上一次看到廣州還是在《秘密圖紙》里面,感覺由于地緣偏遠,中央要么覺得那里布滿了特務要么就是前赴后繼投機倒把分子。
一九八四年的廣州還是大團結可以橫沖直撞的年代,一個萬元戶恐怕相當于現在的百萬身價,那時候的黑棕火鵝不過三元四角一斤,清遠白切肥雞是五元,主人公給人打工一個月拿224元已經感覺盛情難卻了。
那是北京路立交橋還沒有拆除的年代,那是上下九還沒有被 江 澤 民 同志視察也就沒有被重新粉刷的年代,那是大三元酒樓還沒有作為國營餐館倒閉的時代,那是蓮香樓的月餅還經濟實惠的年代,那是陶陶居、芳村、赤崗都還沒有變樣的時代。那是可以用雙蒸米酒送艇仔粥的時代,是音樂茶座里還流行徐小鳳的歌和霍元甲的時代。
電影的開頭是一碗腸粉,加蔥加蛋,牛肉豬肉,很便宜,一個人用一天的人工去伺候大家的街邊小食,那是待業青年和失足青年可以做個體戶的年代。
人的謀生途徑有各種軌跡,在意識形態的點染下就會有階級屬性,人如果墨守成規就可以茍延殘喘,但人總覺得可以像跨越街心護欄那樣橫穿過去,那樣的后果比較好的是被汽車撞死,比較糟糕的是被交通警察抓住教育,因為前者你再也不會有犯錯的機會,后者會讓你以為只要提高技巧或者僅僅是碰更好的運氣就可以成功,于是小傷變大傷,然后是好了再傷,輪回不已。
整個魚檔開始于阿龍花錢買了一份報紙,女朋友珠珠高興地覺得自己的男人成器了,除了打架和撬鎖之外他竟然會從報紙上尋找自己的方向了,無論這個方向是通向何方,畢竟對方懂得從國家正規通告的路牌下過馬路。無論是魚還是螃蟹批的執照不都是執照嗎。
好像就是從這部電影的摩托車拍照**-03888開始有廣東人喜歡8發“發”這個音的說法,除了好像最近流行高層住18樓是十八層地獄之外,8還是雄踞首位,人的脆弱可見一斑。摩托車到的時候,海仔考慮的是那么大的后座正好放魚箱,珠珠考慮的是在車后鏡里看自己的眉毛,阿龍就像趙子龍騎在了馬上準備沖進長坂坡,他們的確準備開始一種新的生活,可新的生活不是唱戲也不是化妝。
海仔的扮演者是高地街真正的賣鞋個體戶(86年他因為家里有十幾萬現鈔被搶劫當場被捅死,據說被捅了十幾刀),他的思路是準確的:哄抬物價,嘩眾取寵,以次充好,短斤缺兩。出事了就溜之大吉。電影自然要打擊這種歪風邪氣,可奇怪的是這種人的十幾萬是哪里來的呢?噴水的養魚池,送貨上門的服務態度,對外這樣可以開放了,對內可以搞活嗎?
這個戲的一個特點是四個人四種方言:阿龍是哈爾濱話,珠珠是汕頭話,海仔是廣州話,葵妹是潮州話,但恰恰因為說的時候是用自己熟悉的方言才讓演員的表演顯得鮮活,后期的配音算是一種無奈的亡羊補牢,試想如果能聽到這種雞同鴨講的版本不是更好。
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不是一種雞同鴨講。
大清早的中央六
粵語版應該更有意思,人物言行的感覺極八十年代。當年那么火,應該是因為人人都喜歡看別人勵志,發財……
80年代中國個體經濟改革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作品,非常有年代感,充滿市井生活氣息,順便欣賞一下80年代廣州城市風貌也不錯。
#杭州211218,2K修復改開一代青年創業,社會在上升,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故事很普通,社會背景大概挺有價值吧。素人演員蠻合適的,雖然有些地方處理得太糙了,但整體蠻真誠的。我喜歡的點在于它是南方的真實表達,不是如今消滅了多元化之后幾乎沒有聲音的廣州,去過幾次廣東和廣州之后,我覺得那里真得值得更多。
我看過的大陸拍城市生活最好的電影。導演居然是當年演董純瑞的?。?!初到廣東的東北人,滿懷著對南方城市日常生活的愛!
發生在廣東的非喜劇版“二子開店”,中規中矩套路化的改開個體時代劇
講述80年代在改革開放背景下,自主奮斗青年開著雅馬哈摩托車開魚檔個體戶生活的故事片,算是描寫南國深圳那邊小漁村改革開放發展起來也悄悄改變人民生活如何致富的縮影,極富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很是懷舊喜歡
80年代男的會穿mini牛仔熱褲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算是廣州風土片,也算是市場經濟開端的贊歌。去過廣州的感覺就是,市場經濟算是寫在廣州血液里了,和北方那種期盼體制的社會確實不一樣。
男主角一看就不是南方人,而是東北人,尤其那一身膘,南方人的皮膚薄多了。
我覺得內核細想很可怕,對人實際上沒有同情。
文獻價值頗高,為廣州80年代的眾多標志性地方留下了影像資料,很多鏡頭有紀錄片味道。但從攝影、敘事等角度看,這部片很難成為永恒的經典,還是太粗放。
需要一波男士熱褲復興 2022-11-04
1984年第一部以“個體戶”為主角 呈現新廣州市井風情的電影風靡全國 被譽為“廣東改革開放第一張亮麗的名片”“當代廣州的清明上河圖” 在那個人們對商品經濟仍然抱有疑惑的時代 該片破天荒地撕開了計劃經濟的一角 拍出了廣州立于改革開放前沿的繽紛與鮮活 書寫了中國電影史上“嶺南都市電影”的新篇章
八十年代,個體戶辦執照要送禮走關系,20年后,游戲規則仍沒變。很多廣州街頭的生活化實景,難得的時代記憶。
張良的“南國三部曲”之一。投資42萬,回收800萬,當年大受歡迎。鮮活生猛如海鮮。廣州文化全面呈現,除廣式建筑、夜市、老城“龍珠街”和新式高樓大廈,亦有當時時髦的迪斯科、音樂茶座、粵語歌、萬寶路等。非職業演員,記錄片手法,粵語和普通話兩版本。想起方育平《半邊人》和謝飛《本命年》。
騎上「雅馬哈」摩托車意氣風發又意氣用事的阿龍像一條心甘情愿被「法網」捕獲的「雅馬哈」魚。雖然肚子里有不少的花花腸子,但這位「愣頭青」的理想和追求普遍而又樸素:活得像個人。然而只要有錢就能活得像個人嗎?倘若現實真是這樣,那么「成人」過程也未免太簡單粗暴了吧。被「安欣」發現,并身處「爛泥巴扶墻」政策中的阿龍或許還不清楚,廣州《女人街》的萬元戶,要么是宰客的主,要么是待宰的豬。在「龍珠街文化站」改開初期,個體戶的經濟狀況直接和個體戶的婚戀狀態「聯誼」掛鉤,有錢沒錢直接關系到單身漢有沒有老婆、孩子和熱炕頭。幸或不幸,大哥「高啟強」遇見了大嫂,龍哥遇見了葵妹。這些「奇遇」可謂都是「雅馬哈魚」在走鴻運,吃紅利。倘若《雅馬哈魚檔》不踩剎車,繼續沿著錯誤道路《狂飆》下去,那么再多「保護傘」也擋不住脫軌翻車。
可以改名為《外鄉青年闖蕩廣州》,其實劇情里面的編排,似乎是以一個非廣州本地人的行為來編的,如果是廣州仔的話,看上去很多例如搶檔口,這些都是很不符合廣州人的性格特點的。不過這樣也無礙它成為一部好電影,劇情流暢,構圖優美,故事引人入勝,表現了剛剛改革開放創業者的艱辛~~5星
薅社會主義羊毛的免費電影(這是可以說的嗎),攝像機紀錄下了80年代真實的廣州風情,雖然是普通話配音,但環境聲也有收錄到一些廣東話被放了出來。所有真實都好看過虛構。同齡的廣州朋友跟爸媽炫耀去看這部片,卻被回答“年輕時候早看過啦”
好玩。精準地記錄了很多具有年代性的風情,不可復制的街景,充滿干勁的精神頭,吃的喝的、衣著發型,加上這修復配色,太鮮艷了,有一種眼睛不夠用的感覺。尤其著重刻畫了各種身份:個體戶、澳門客、待業青年、棋譜騙子,群戲豐富(戲劇沖突做得生硬)。反正看得太熱鬧了。齊大腿根兒牛仔小短褲、深v不系領彩襯衫、人字拖也可以走出憂郁的步點,張天喜的角色看片兒之前就有了印象。好人個頂個的好,倒也真誠;壞人跟現在差不多的壞,但已經在現在的片子里不復存在。之前看北方片比較多,這次看個廣東片,真是很珍貴,可惜不是粵語,對賣魚行話方面也透露得太少。不過艇仔粥真的是在江邊小船上做的,早晨去吃早茶是一座難求的,可以抱著吉他跳迪斯科的,這些都好鮮活啊。